继腾讯、复星、阿里、国美等四家互联网龙头企业抢滩琶洲A区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后,海珠区昨日推出《海珠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三年行动计划纲要(2015-2017年)》(以下简称“三年计划”)等一系列的专项政策,对全区的创新产业布局、企业孵化、整合科研资源等方面均有谋篇布局。未来海珠区除拥有广州“绿肾”外,还将以“创新岛”的全新形象站在全市创新驱动的风口上。
7月14日举行的海珠区创新发展大会上,海珠区内近30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参加,还有近百家企业出席,其中不乏腾讯、优家、“车买买”等互联网行业知名企业。会上发布的三年计划中显示,未来三年,海珠将在原有的主导产业基础上,打造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应用、数字新媒体、生命健康、创意设计、检验检测等新兴产业集群。 “海珠区这次对于创新发展,给出了时间表、路线图,各街道、部门各自把任务领回去按时完成,要找准区域的优势和特色,一企一册做好服务。”海珠区区长徐咏虹在三年计划的发布会场,就已开始敦促各部门落实相关措施,并在会上至少四次强调对企业要做好“跟踪服务”、“贴心服务”等。三年计划还将科技创新园区的发展建设情况、孵化毕业企业落地情况,纳入各街道工作考核内容。 目前,海珠区有高新技术企业78家,年营业收入近200亿元。并集聚了10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其中国家级孵化器有3家。在三年计划中,对于未来资金的投入、孵化的企业数量等都制定了详细的指标。 如要求全区全社会研发(R & D )经费投入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达到3.3%,孵化器和科技创新园区总面积达到100万平方米,实现发明专利申请量年增长率26%以上,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5件,在“新三板”挂牌的创新型企业达到30家以上,在广州市股权交易中心挂牌的创新型企业达到54家以上;引导形成3至5个投资基金或科技银行,以及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44.62%等。 “海珠区目前高新技术企业有78家,在全市来说不算多,2017年要达到116家。”徐咏虹在会上定下了目标,并设立高新技术企业补助专项资金,让这些企业形成集聚发展。 在三年计划中,海珠区将建立“百家高成长性中小企业储备库”并进行滚动管理,出台入库企业专项扶持政策,搭建服务平台,做好跟踪服务,优先支持入库企业申报各级科技计划项目、技术改造项目和各类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服务和扶持一批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的高成长性中小微企业加速成长、做大做强。” 在资金方面,三年计划将引导企业建立规范的研发准备金制度,区科技经费重点支持加大研发投入的企业。将确保财政科技经费的年增长幅度,高于本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确保本级财政用于科技经费的预算支出比例,高于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确保2017年区级财政科技经费投入超过3亿元、2015至2017年区级财政科技经费投入总额不低于7亿元。 此外,海珠区还将为创业者组建创业导师团队聘请“高级参谋”,配套出台了《广州市海珠区创业导师团队建设实施办法》。海珠区科工商信局局长方奕涛表示,海珠区将组建“导师、辅导员、联络员”三位一体的创业导师团队,“这些创业导师需要经过政府认证和聘请,每年还有相应的考核,创业导师与科技园区、孵化器是走市场化道路,他们的合作是双向选择的。” 方奕涛表示,这些创业导师背景各不同,“他们将以天使投资人身份为主,通过资金及经验去帮扶创业者,我们鼓励创业导师以‘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等形式对企业进行指导辅助,弥补企业在资金、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 将给百家高成长性中小企业建“储备库”,释放闲置或低效使用的物业资源 “育苗要有耐心,琶洲要做的是移植大树的事情。”昨天会上,海珠区区长徐咏虹表示,琶洲地区将要“移植”互联网企业的“大树”作为龙头,带动整个区域相关联的企业、产业发展。 “琶洲一共有14幅地块,6月30日已经出让了7个地块,剩下的地块我们还将陆续出让,有一批可能在7月份出让,接下来还将有一批知名的互联网企业进驻到琶洲。” 在广州全市的规划布局中,琶洲与国际金融城、珠江新城形成鼎足而立的“一江三城”,而海珠区这次提出打造“创新岛”,具有绝对核心地位的琶洲被作为龙头再次提起。 在三年计划提出,海珠区将瞄准国内外互联网创新顶级企业,用3-5年时间将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打造成千亿级互联网创新产业集群。 “琶洲是在点上打造平台,我们还要在线和面上谋划好。”徐咏虹表示,海珠区将要承接、放大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围绕龙头企业和主导产业谋划全区创新发展产业布局,逐步形成以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为龙头,以中大新港科技带、南中轴电子商务大道、珠江后航道凤凰创意区为支撑的“三条带”,以“互联网+”为内核的全区创新发展格局。 昨日创新发展大会有近百家企业到场,海珠区区长徐咏虹就秀出了区内多张“名片”,包括生态城规划、区位和交通优势,以及落户南中轴的“四大馆”等。在谈到中大新港科技带时,她表示,目前新港路上已聚集了中山大学、广美等重点高校和科研资源,数量占全市约四分之一,在华南地区也处在领先位置。“我们要支持高校企业科研机构联合组建高校企业创新联盟,促进企业与科研院所实现供需对接,加快推进产学研的深度融合,使创新的成果更快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除了招引龙头企业,琶洲乃至整个海珠“创新岛”,都为创新型的中小微企业预留了充足的发展空间。 海珠区科工商信局局长方奕涛在会后表示,过去不少科技创新的成果都是从中小微企业开始发展的,因此海珠区这次非常重视对中小微企业的培育和扶持。其认为,一批龙头企业在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建设总部,必然会引领一大批创新型的中小企业在此发展,提供其他配套服务,或者形成下游的产业等,这样琶洲才能成为一个集聚区。“这里不单只是龙头创新企业的天堂,更是创新发展的中小企业的乐土。” 在三年计划中,不仅要建立“百家高成长性中小企业储备库”,还要利用“三旧改造”、“退二进三”和“微改造”释放的闲置或低效使用的厂房、仓库、专业市场、办公楼等物业,引入主导产业龙头创新型企业或者有科技金融背景的投资者,建设专业化运营的科技创新园区,并推进“一街一孵化器”工程。“海珠区将要培育大量中小微企业,在这一轮创新发展中这是重中之重。”市科技创新委员会主任马正勇:没有插上金融的翅膀科技是腾飞不起来的 “大家认为科技部门是烧钱的部门,我为什么讲科技部门不应该和教育部门放在一起?因为两个部门的定位不同。科技是有直接产出的。”广州市科技创新委员会主任马正勇昨日在大会上多次强调,科技创新不能“单打独斗”,必须跟人才、知识产权、民生、国际合作等结合,特别是跟金融结合。 马正勇提到,从2013年起至2017年,广州市区两级财政对科技投入将实现倍增,即从54亿元达到108亿元。“但是即便这项投入提量,尽管比国内某些省的财政收入还高,但是作为广州市这么一个庞大的经济体来说,推动科技创新只有100亿还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马正勇提出,广州发展科技创新必须借助金融的力量,在整个科技创新链条中,科技创新部门应该是一个经济部门,而不仅仅只是技术部门。“海珠区产业发展亮点在于琶洲,应该把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群和T IT创新集聚群与金融结合好。插上金融的翅膀,才可以让科技真正实现腾飞。” 据悉,为强化科技金融对创新发展的支撑作用,目前海珠区财政设立5000万元科技与金融结合专项资金,用于引导基金、风险补偿、融资补助、贷款贴息等。引导社会资本成立科技创业天使投资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和科技产业投资基金。同时海珠区积极推动创新型企业上市和再融资、鼓励科技金融产品创新和推广以及建立和完善科技金融综合服务体系。海珠区副区长方锦群:同样发展电商琶洲担负不同的区域产业功能 此前,在电商方面有所谋划的还有荔湾花地河和黄埔创新谷。对于琶洲打造成互联网创新集聚区的新定位,与各区电商布局的竞合关系将如何协调? 对此,海珠区副区长方锦群表示,广州对于“一江三城”的规划,是要串联科技、经济、创新与文化旅游景观等发展区域。海珠是老城区,临近白鹅潭,还有环岛路等规划配套,在资源和区位方面都有独特的优势。而同为珠江沿岸、但分属上下游的黄埔、南沙、荔湾等区域,与海珠处在不同区段,即使同样发展电商,但形成的产业、区域功能都会有所不同,因此每个河段会有分层。“琶洲跟其他电商园区的关系,是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海珠区科工商信局局长方奕涛:琶洲将成竞争力带动力最强的创新平台 琶洲被纳入到广州“一江三城”的大C B D概念里。海珠区科工商信局局长方奕涛表示,与另外两个核心区相比,琶洲将能成为竞争力、辐射带动作用最强的创新平台,产业也将最为高端。“我们有这个信心。”海珠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三年行动计划部分发展目标全社会研发(R & D )经费投入:占全区G D P的比重达到3 .3%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44 .62%孵化器面积:40万平方米 科技创新园区总面积:100万平方米